立即下载
一夜台与王娥墓【不为人知的安乡故事2】
2018-11-19 14:48:52 字号:

  安乡一夜台位于三岔河镇罗洲村,王娥墓位于安猷乡子龙庵赵候庙旁。这二者之间有什么联系?说来颇有一段曲折离奇的故事。

  康熙三年(1664年)秋,安乡新任知县王之佐携幼女王娥及一众挑夫,乘坐官轿,直奔县城北十五里外的火龙岗(今安障乡王家湾)罗府而去。明清年间,火龙岗罗府是安乡一文昌武盛的大家族。特别在明朝中后期间出了二位进士,五位文举,三位武举以及众多的秀才。由于人才辈出,家族连续六代均受到朝庭的荫封,可谓尊荣显赫。传到罗一皋这代时,风云突变,朝代更迭,大清帝国取代大明王朝。誓死不愿接受剃发羞辱的前朝遗老罗一皋绝食而死,临终遗言其子罗锦荣,罗锦堂绝不向满清鞑子俯首称臣,即永世不做外族主子的奴才。

  今日王之佐备重礼登门拜访罗府,是为两件事而来。原来三月前,王之佐携家眷从澧州赶往安乡赴任途中,行至涔水突遇一伙打劫的盗贼。危急时刻,恰罗府两兄弟访友归来,武艺超群的罗锦荣和罗锦堂赶跑了一众贼寇,救下了受伤的王之佐,并一直护送他们入安乡县城才离去。王之佐伤愈后登门拜谢当属情理之中,还有一事则为女儿王娥有求于罗府。王之佐有三女,俩女儿早已嫁作他人之妇,只有未成年的幺女儿留在身边。此女系王之佐不惑之年所生,现正好就学年龄。王娥从小聪慧过人,熟读其父所有藏书,五岁时就能即景赋诗,深得王之佐厚爱。王之佐平日公务繁忙,难以细心照料辅导,思想开明的他忧心的是此女身体从小体弱多病,早听说恩人罗府子弟习文练武,人才济济,如能让自己的女儿拜师门下,说不定也会成为明天的巾帼须眉。主意一定,遂迫不及待急匆匆赶往火龙岗来……

  时间过得真快,一晃十年。王娥从原来的小姑娘一跃长成了黄花大闺女。从小跟着师兄罗登文,师弟罗登举(罗锦荣、罗锦堂各一子)学习练武长大的青梅竹马,耳鬓斯磨的岁月使得年长二岁的罗登文早已对这美丽聪明的娥妹妹情深意重。长辈看在眼里,双方家长也早应允了这门亲事,只等今冬一过,来年春天即可娶亲嫁女。

  一切看来顺风顺水,可老天总不遂人愿。就在这年秋天,发生了一件大事。罗锦荣有一族叔罗一斋住县城属前朝秀才,世代行医,以耕读为本。因酷爱菊遂遍访名种,植栽东篱园下。主人热情好客,于是就有了一圈文友和年年重阳节菊宴诗会。晚辈罗锦荣从小学富五车,常常被应邀参加此会。那一天,几位前辈老者题诗酬唱,不知怎的又念谈起罗一皋老先生当年挥毫泼墨的得意名句时,不禁唏嘘不已。此情此景让从小就重孝道的罗锦荣心情沉痛悲愤,不知不觉多喝了几杯。待罗锦荣应对赋诗时,忽抽出随身宝剑乘着酒兴边舞边朗声吟道,‘大江东去歌一程,英雄豪杰须奋勤,旌旗浩荡击千里,青天有日复还明’。此慷慨激昂高歌,让满座宾客无不为之动容。

  然而,客中有一人闻听后却不禁大喜。此人姓张名素,原是典狱处一笔吏。张氏先人据说也住火龙岗,略懂风水。火龙岗自古传言二龙戏珠之宝地,只因罗府有权有势,张氏先人无以抗拒,后被强迁他处。张氏先人一直耿耿于怀罗家霸占了他们的风水,致使后人不才。张素有一弟名张猛,原系澧州典狱局一职员,此人攀龙附凤,靠行赌上司当上了典狱长。顺治五年(1648年)清军兵临澧州,南明守将望风而逃。张猛率老弱残兵四百余人开门投降,从此飞黄腾达。又依靠原有投机钻营手段,官运一路亨通,如今已做到澧州总兵一职。

  清朝时,满清当权者是一个文化弱势民族入主中原,统治几千年文化智慧的汉民族,其文化心理自卑。为防止和镇压汉人知识分子的反抗,常常从其作品中摘章取句,罗织罪名,大兴‘文字狱’。面对罗府一直心怀介蒂,伴有前隙的张素。今日亲眼目睹罗锦荣醉酒时狂言‘还明’二字,如获至宝。回家后秘密抄写下来派人快马送至澧州。三日后,澧州典狱司来了五十多名皂役,不由分说带走了罗锦荣。此事犹如一颗重磅炸弹在安乡县炸开了锅,张素也吓得逃离了安乡。王之佐和罗府动用了所有的关系以及用了大把的银子也没能让罗锦荣全身而出。只因上面有人压着,且证据确凿,州府已判就待来年秋后问斩。把个手足情深,性格暴躁的罗锦堂恨不得马上从牢房中救出哥哥,后终在王之佐的耐心劝告下按住没动。

  然历史的变脸与撞车恰好并驾齐驱,这一年全国也发生了一件大事。(1673年)当朝统治者康熙下令撤藩,云南王吴三桂闻讯后联合平南王世子尚之信,靖南王耿精忠起兵反清,挥60万大军入桂、川、湘、浙、赣等省,史称三藩之乱。初期吴军兵多将广、势如破竹,对于任何对抗的清军和民团就两种选择,要么投降俯首称臣,要么屠戳干净。第二年正夏吴军前锋已入安乡,身为民团首领的罗锦堂率家族子弟及招蓦的三千民军在抗敌前线。面对数倍于已的吴军豪不畏惧,仍作拼死抵抗。一为保家安民,二为仍身陷牢狱的哥哥罗锦荣将来能减轻一些刑罚,直到哨马报信说县城守备武制早已携粮草逃之夭夭,罗锦堂才不得不领兵撤离。

  行至金鱼岭(今津市旁),探马回报,澧州早已被吴军另一支军队所破,总兵张猛和州府已逃往湖北公安。大惊失色的罗锦堂忙遣罗登文和罗登举乔装打扮前往澧州打探罗锦荣的消息。傍晚时,两兄弟泪流满面回来哭诉说澧州守军撤退的前一天,张猛早已派人秘密处死了罗锦荣,现兵荒马乱,连尸体埋在哪里都没法找到。叔侄三人抱头痛哭了一场,面对步步追上来的吴军,悲愤交加的罗锦堂号令三军白装素裹,接受吴军改编。为保几千子弟不再无枉流血牺牲,也为冤死的哥哥罗锦荣报仇雪恨,誓言与清庭分道扬镳。从此,接受改编的罗锦堂和吴军一起在安乡、澧县、石门、公安、松滋、石首、华容等地转战。与张猛领导的清军时有接触,双方你来我往打了不下七十余仗,直至康熙十六年(1677年)在陈泗桥(今公安黑狗垱附近)手刃仇敌张猛于马下。并一直把清军赶到北边,两军相持对垒于长江两岸。

  第二年,喘息过来的清政府再次纠集重兵围攻岳州,罗锦堂接到求援警报立派最精锐的人马让罗登文罗登举领军前往驰救,兄弟俩星夜兼程直奔岳州。军到元石山(今华容墨山)遇溃逃吴兵说岳州城已破,守城大将军自杀身亡。兄弟俩来不及犹豫只得掉转马头,后队变前军,回奔安乡。刚入县境不久,即接到罗锦堂快马警报,火速驰援台山坪(今公安郑公区)。连续几天的急行军让兵士们疲惫不堪,但军情紧急,救阵如救火。罗登文当机立断,吩咐弟弟罗登举把伤病弱小留下,先行赶到洞庭湖边筹备一些粮草和船只,等自己接应到叔叔罗锦堂后再会师渡水。说罢即刻起程马不停蹄匆匆向西北而去。

  年轻稚嫩的罗登举自哥哥走后,一下子失去了主心骨,没了主意,带领所剩的二百来人缓缓向南前行,当走到三岔河罗洲时,天色暗了下来。望着人困马乏饥肠辘辘的士兵,罗登举于是下令就地扎营,生火做饭。准备在这里等候哥哥和父亲。当时此地野蒿遍地、芦苇丛生,到处坑洼不平,士兵们点起火把,用大刀、长矛挖土,脱下战袍篼土堆积,一直干到黎明,终于把一个高高的土台筑好了,兵士们就在这方土台上安营扎寨。

  此后一连几天,北上驰援的罗登文和父亲罗锦堂始终没有消息。焦急万分的罗登举如坐针毡,派了几拔人前往打探。有的说大军已南下撤走,有的说队伍已被清军包围绞杀,还有的说被打散了。各种坏消息交织在一起,真假难辩。罗登举此刻有些懊悔,又怕父亲和哥哥走另一条路先期赶到湖边与自己擦肩而过。正左右为难,不知如何处理时,吴军搜索探马前来传令去长沙集结。罗登举想到父亲和哥哥也会收到消息,着令部下拔营起寨向南而下……

  一个月后,撤退至江北荆州的王之佐偕女儿王娥回到清军收复的安乡,只见千里沃土,一片凄清,战乱的几年造就大量民众逃走,致使田地荒芜,瘟疫频发。王之佐进驻县城时,原县署大堂早已被兵火焚毁,一家人只能住在破烂的城隍庙里。

  王娥每日骑马外出四处打听罗府的消息,打听心上人罗登文下落。两个月来她跑遍了临近所有的县域,收到的消息也是七零八落,有说他们已撤往石门山区,有说他们早已在台山坪战死,还有的说他们已南下衡州……一无所获的王娥所见之处不是尸横遍野,就是断坦残壁,只得怏怏回到家里终日以泪洗面。她坚信她的罗登文哥哥一定会回到火龙岗的,这是生他养他成长的故乡。煎熬的等待在日复一日中悄然而去。然王娥始终没有等到罗登文哥哥到来。身心憔悴的她终于一病不起,一月后郁郁而终。悲痛欲绝的王之佐在县郊北赵候庙前择得一地葬下女儿王娥,伤心此女生前孤单薄命,夙愿死后能阴间得到赵将军的照应和庇护。

  几天后王之佐置印于县署大堂,从此不知所终。

  大江东去,浪淘尽人世间无数烟尘,我们今天回头一瞥时,一夜台和王娥墓的痕迹早已物是人非,但历史风云的峥嵘往事,仍给这块土地浸润过丰富多彩,以及波澜壮阔的交响乐章,令我们今天的后人无限追昔神往。

  【完】

  注1;安乡县志记载,明清年间,安障火龙岗人才辈出,光进士,举人就出了三十多位,罗张两大家族的人各领风骚一半。成就最大者首推文人张明先,武御带刀侍卫罗世澥。据罗氏后人传言,当年罗张两家虽是近邻,但从不往来,形同陌路。先人官司互告对方霸占宅地,实则较劲抢占风水,斗了很多年。解放后毁岗挖土修堤,断了龙脉,致使风水宝地沦落于今。

  注2;当年罗登举从一夜台南下时,轻装前行,将一门铜火炮丢人南县南湖,后铜火炮六八年出水,上有铭文,至今保存于南县博物馆。

  注3;赵候庙历经千年一直香火旺盛,后因年年战乱,致使庙内和尚逃逸。王娥墓安葬庙旁以后,王之佐重金从观音阁请来两位尼姑在赵候庙主事,并特意照看王娥的墓庐。从此以后,由和尚改为尼姑执政,赵候庙也就变成了今天的子龙庵了。

来源:安乡论坛

作者:孙万志

编辑:李欢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