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白马庙的来历【不为人知的安乡故事6】
2018-11-19 14:52:34 字号:

  安乡县深柳镇安猷乡白马庙村,据说原名叫北河口,因村子地处一小河北段出口得名。为什么改名白马庙?此事说来话长,这和历史上两位英雄人物有着莫大的关系。

  话说南宋绍兴五年(公元1135年)二月,宋高宗在六次用兵围剿洞庭湖杨么起义失败后,第七次又集结各路兵马6万余人,并不惜调回抗金前线的岳家军,再次逞兵湖湘,全力以赴镇压义军起义。安乡当时是杨么义军重要根据地,也是两军对垒发生激烈战斗的主战场之一。义军自北而南在虎渡河、大成寺(安昌大兴湖)、梳头岗、龙家坡(长岭洲)、白蚌口、下渔口等地层层布防。岳家军自东向西从华容(当时无南县)连克大郎城寨,景港水寨(今属南县)和大成寺等三处重要防线,就在岳家军势如破竹挟胜利之威想一鼓作气攻破义军布防的梳头岗阵地时,恰好杨么从羌口水寨赶到。驻岗义军一看自己的援军到来,士气大振,遂作殊死抵抗,人人奋勇争先,置生死度外,硬是把岳飞的前锋部队阻挡在这里,几次冲锋也未突破。后杨么看到岳家军的队伍陆续赶来,兵马越集越多,再继续缠斗下去会有全军覆灭的危险,于是在天黑后,趁着夜色指挥义军迅速撤出了战斗。

  当岳家军整顿好兵马再次杀上梳头岗后,才发现寨岗早空无一人,消息传到后面,岳飞也感奇怪。骑着他那匹高大的白马奔赴到阵地前沿察看详情。一面派出探马追查义军逃跑的路线,一面又派另一信使前往胡矜城联系。当时梳头岗距子龙庵旁胡矜城不足6公里,岳飞打算把部队开往胡矜城稍事休整一下。不一会,探马来报说杨么残余贼寇已向西北方向逃窜,岳飞估计是汇合永太垸(安乡焦圻)水寨的义军去了。于是一声令下,大队军马便径直向胡矜城赶来。走至北河口时。一条自北向南的小河挡住了去路,此时天色完全暗了下来,岳飞正准备下马察看地形,猛听一声炮响,四周的箭矢如飞蝗一样扑向自已的大队人马,伴随进攻的战鼓声、呐喊声如潮水般汹涌滚滚而来,刹那间杀声震天,响彻云霄。幸亏岳飞的部下牛皋赶到救护及时,撤退回大成寺后才算转危为安。只可惜跟随岳飞沙场征战多年的神驹白马被射死在北河口。经此一役,迫使身经百战的岳飞不得不重新考量和杨么义军的作战方略。

  岳飞深知,在这河网湖密的地带,义军占尽地利人和,与官军可以相持久战。而岳家军北方人多不习水战,水土不服易生病。要想速战速决,光靠武力军事镇压恐难以短时间达到预期效果。于是信书宋高宗,采用招抚诱降、经济破坏和军事围剿三结合的策略,达到分化瓦解各个击破,让义军不攻自乱的最终目的。同年六月,大成寺与北河口之间,岳家军与义军一直相持对垒,但无大战,后洞庭湖义军由于杨钦、黄诚等人的投降出卖,杨么战死,轰轰烈烈的起义斗争终以失败告终。

  几年之后,北河口葬有曾经岳飞的白马并未有何改变,在当时也不过是荒冢坟堆一个。后来鼎州有一商贾去岳州赶夜路途经此地,正好遇上几个劫匪,当时四野苍苍,空无人家,可谓呼天不应,商人吓得哆哆嗦嗦,惊恐万分。正在危急时刻,突然从空旷的原野传来几声诡异的马嘶声,伴随着阵阵奔跑的马蹄由远而近,犹如千军万马杀气腾腾奔涌而来,当即把几个劫匪吓得脸色大变,一下子鸟兽逃散而去。

  天亮后,商人寻得当地人,谈到夜里奇遇,为感恩神驹白马显灵搭救,遂出铜钱一万,修庙立祠以祀。庙宇不大就叫白马庙,建筑材料青砖灌斗砌成,屋面小黑瓦覆盖、周围墙壁砖木结构。正殿中央挂高大威武白马画像一副,前设香案烛台。早年间去庙里朝拜的人络绎不绝,据说香火鼎盛了一百多年。庙内事务主持是由当地孤寡老人每年轮流守护,负责卫生打扫,整理供品,作为守庙人的生活开支。后来由于时间的延续,朝代更迭,使得后期白马庙无人打理,破败不堪,再加上安乡多次洪水溃境损毁,终究不复存在。但欣慰的是,习惯喊了一百多年的白马庙在当地人的记忆中却保存了下来,后人便将此地更名为白马庙。

  【完】

来源:安乡论坛

作者:孙万志

编辑:李欢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