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 质
一 构 造
安乡之域地质构造单元谓“安乡凹陷”,北接华容隆起的黄山、虎山台地,南达冲天湖鞍部,西抵太阳山隆起,东至目平湖凸起,处在四周隆起带控制的断裂带之中,基础地质为“断裂带”。据地质部门探测与推断,地壳厚度33.8公里,重力布格异常值-10至30毫伽,为湖南省地壳最薄与重力高值区。
“安乡凹陷”位于洞庭盆地北部。从地质构造来说,洞庭盆地处在新华夏大内斜的构造带上,横跨江南背斜与黔鄂背斜,北为华容隆起,西北为黔北台凹,西南为雪峰隆起,东部为幕阜九岭台凸,湖盆中有东洞庭凹陷、目平湖凸起、西洞庭凹陷。其构造历程为:元古界震旦纪时期处于“地槽”阶段,元古界末期吕梁运动后转为“地台”。新生代二叠纪早期属“江南古陆”,为古特提斯洋(即地中海)的一片浅海盆地。中生代后期的燕山运动中,“江南古陆”中段断裂,准平原“地台”发生隆起或拉力陷,形成一系列大小不等的“地洼”,转入“地洼”阶段,形成洞庭盆地雏形。其间的“华容隆起”构造板块,东起华容县、石首市的墨山、桃花山,西接大王山、石华堰、高基庙、团山寺、鹿湖山,经安乡北境的彭丘岭、黄山、虎山,再接澧县北境的杨家岭、盐井、界山等大山,将湖盆切割成东西两部分。中生代白垩纪早期的地壳升降运动中形成洞庭凹陷盆地雏形,中部的目平湖——华容隆起为区内隆起主体,安乡之地在这个隆起主体之上。新生代第三纪,盆地内部发生一系列北东向断裂和褶皱构造,形成沉陷均匀的石——澧凹陷、太阳山凸起、常——安凹陷、目平湖凸起、沅——湘凹陷等相间的凸起和凹陷地型。6700万年前的白垩纪中晚期,地壳北部继续下沉,盆地由西向东迁移,并逐步扩大,形成安乡——汉寿凹陷、石门——澧县凹陷、沅江——湘阴凹陷等一系列凹陷。650万年前的喜马拉雅运动中,安乡——汉寿凹陷抬升,与原目平湖隆起连成一体。新生代第四纪,以差异升降和断裂沉陷为主要表现的新构造运动中,洞庭湖盆扩大,安乡所处的目平湖——华容隆起主体为新构造运动中的上升区。“安乡凹陷”正是在这种不断变化中形成的,并随着地质时期洞庭湖的演化,经历了由陆地凹陷为湖——再抬升出水为陆——再凹陷为湖——再抬升出水为陆的进程。
二 地 层
据地质部门探测,新生界第四系全新统冲积物覆盖全境99%以上的地面,仅有北隅黄山主峰出露元古界震旦系含砾砂岩、古生界泥盆系紫红色砂质页岩、新生界下第三系棕红色砂岩。
地 貌
一 发育概况
新石器时代呈丘陵地貌。
先秦至东汉时期(公元前770年至公元220年),澧水主泓从黄山南侧自西至东的河谷中流出,东注长江,其汊流分布于境内中、南部。地貌向平原转化。
东晋至南北朝时期(317~589年),荆江南岸景口、沦口分洪汇合的沦水(亦称景水)冲过黄山垭口流入县境,东过景港(1950年划归南县),注入赤沙湖,扩展为东洞庭湖。澧水主泓受沦水干扰,自焦圻南下,在县境中、南部分为3支:东支、西支分别流入赤沙湖、沅水,东南支主泓出澧江口注入洞庭湖。县境“左挹洞庭,右接兰澧”,“众水环绕,形如簰筏”,呈平原向沼泽转化之势。
唐、宋、元、明时期,县境南部逐渐沦为洞庭水域。范成大(宋)在《安乡县西晚泊》一诗中有“水阔飞鸟倦”的记述。许宗鲁(元)《中秋不见月》描绘安乡县城“浦市依渔火,江城傍蜃楼”。明嘉靖、万历年间,县境中部筑垸防洪。
清至民国时期,由沼泽转化为堤垸密布的景观。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虎渡河冲决西北边境的尖刀嘴,流出潭子口,成为大湖口河。道光初年,大鲸湖、珊珀湖、黄田湖在洪水季节与西洞庭湖合一水面,大湖口为入洞庭湖之口。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虎渡河又冲开西北部三汊垴,形成自治局河。咸丰十年(1860年)形成的藕池河系,在县境东部分为东、中、西3支,分别在团山寺(湖北石首)、三岔河、丁家渡附近注入洞庭湖。同治十二年(1873年)形成的松滋河系,其西支经青龙窖注入澧县七里湖,东支则从余家岗入境,夺大湖口河、自治局河,迫使虎渡河主泓沿虎西山岗北侧转黄山东麓的原汊道南下,经梅景窖至陆家渡附近入洞庭湖。至此,洪水淹黄山脚,境内北、中部农民与水争田,南部则一片汪洋。后随洪水泛滥,泥沙淤积成洲,河道向洞庭湖延伸出口。光绪年间(1875~1908年),中部以至南部大片洲土开始围垦成垸。宣统元年(1909年),南北共有小垸437个,至民国十二年(1923年),增至700多个。后逐渐合并,至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形成31个防洪圈。
新中国建立后,按水系整治河道,堵塞横河汊道20多条,并为5个防洪大圈,呈现河网、堤垸型平原面貌。
二 现状特征
黄山矗立北隅,东西横亘,山体分布面积2.75平方公里,山下平原舒展,呈东北向西南微倾之势。澧水、松滋、虎渡、藕池四水自北向南流入目平湖;5个大垸在水网中排成4行,全境形如“排筏”,南北长71公里,总面积1087.032平方公里(163.0548万亩)。陆地1188089亩,水域442459亩,最高点黄山主峰海拔高程(吴淞口,下同)265.8米,最低点珊珀湖心25.7米,极差240.1米。平原海拔高程多在29~36米之间,相对比高7米,地面坡度小于2度。丘平比降千分之八,平原比降万分之一。地貌组合的丘陵、平原、水域比例为0.25︰72.61︰27.14。
三 微域分述
(一)岗 地
北境黄山,岗丘起伏,东西蜿蜒约5.5公里,南北宽约1.5公里。东麓,虎渡河上设荆江分洪南闸,西麓,松滋东支大湖口河穿越马波湖垭口。1950年湘鄂定界,安乡管辖黄山大顶、二顶、虎山在内的岗地2.75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0.25%。山体久经沉降剥蚀,山坡土层浅薄,宜营林。
(二)平 原
占全县总面积的72.61%。由于河湖的沉积方向、基底的凹凸状况和挽垸的时间迟早而有微域上的差异。大致是:“近河沙包洲,远水泥浆窝”“倒口冲坑”“老垸田低”“湖岸地多,湖中田多”。围垦筑垸呈“碟”形,堵塞哑河筑垸呈“船”形,围绕岗丘筑垸呈“龟”形。经并流合垸,平整土地,昔日小垸的“小碟”“小船”“小龟”形态依稀有别,大垸地貌为龟形、船形两类。安造大垸属龟形类。黄山山脉的白家岗、汤家岗、尧文岗、黄山岗、打鼓台等丘岗延伸至黄山头、安全、安障、深柳等乡镇垸内,原为黄土丘陵区,虽经地壳沉降与剥蚀,河湖淤积,人工夷平,仍为垸中高阜。“远视是平川,近看似梯田”,展现“龟背”地貌。安澧、安保、安昌大垸和安化垸属船形类。合垸前,河港纵横交织,湖塘星罗棋布,形态各异的小垸数以百计。合成大垸后,经农田水利建设,形成以哑河、河流为主线,自北而南,串连湖泊的“碟”形、“船”形洼地,顺洪道鸟瞰,“貌似行船”。
(三)水 域
占全县总面积的27.14%。垸内哑河、渠道、湖塘共18.05万亩,占垸内总面积的11.07%。垸外洪道、河滩、洲土261959亩,占全县总面积的16.07%,其中8条河流的洪道9.6万亩。河床海拔高程在25~27米之间。
(摘自《安乡县志(1989-2009)》)
来源:
编辑:李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