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音机前的听众朋友下午好,欢迎收听阳光调频1016安乡人民广播电台,正在为您直播的是《生活小管家》我是洋洋。
近日,福建厦门一餐馆老板,获刑6个月!而起因竟是一群人在其餐馆聚会,吃了一道美食后尿检呈毒品阳性!
小张与阿强(均为化名)等人相约于厦门某餐馆聚餐席间点了一盘大盘鸡还喝了若干瓶啤酒,餐后小张等人驾车离去路遇交警查酒驾被拦下来几人懊悔不已然而更后悔的事还在后面↓↓↓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几人的尿检均全部呈吗啡阳性或弱阳性,这下小张吓得酒立刻醒了坚决否认自己吸毒。
酒驾我承认可我真的没有“毒驾”啊!我从来也没有碰过这些东西好端端我怎么”被染毒“了呢?
——当事人小张
而此时民警觉察到事有蹊跷判断问题可能出在几人当晚的饮食中遂迅速展开调查,随着警方的调查深入发现罪魁祸首居然就是——大!盘!鸡!餐馆老板雷某主动接受调查并向公安机关上交半颗疑似罂粟壳经鉴定该物品净重1.3克检出吗啡、可待因、罂粟碱成分,雷某对于自己的行为供认不讳而理由却令人哭笑不得:“听人说了加了菜更香”
法院判决,被告人雷某犯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判处有期徒刑六个月,缓刑一年,并处罚金人民币五千元。
法官说法
罂粟壳,罂粟的干燥果壳,属于麻醉药品管制品种。长期食用含有罂粟壳的食物,容易成瘾,还会对人体神经系统造成损害,并可能造成慢性中毒。因此,我国严厉打击添加罂粟壳、罂粟粉等非食用物质的违法犯罪行为。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四十四条的规定,在生产、销售的食品中掺入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的,或者销售明知掺有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的食品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致人死亡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依照本法第一百四十一条的规定处罚(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事实上,
关于罂粟壳的新闻,一直不少▼
2012年4月,湖南省长沙市长沙县星沙一米粉店非法添加罂粟壳粉案开庭审理,店主范某被判处有期徒刑1年,贩卖罂粟壳粉的彭某被判处有期徒刑3年。
2015年3月,宁波两个年轻人在民警抽查时被检出尿液呈阳性,经调查他们是“被吸毒”,只因吃了添加罂粟的鸭脖。
2016年1月,北京西便门一家炸鸡店店老板谢某,为了牟利用罂粟壳腌制炸鸡,被判处有期徒刑1年6个月,并处罚金1万元。
2016年1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在组织开展打击食品违法添加执法行动中,发现35家餐饮服务单位经营的食品中含有罂粟碱、吗啡、可待因、那可丁、蒂巴因等罂粟壳成分,存在涉嫌违法添加行为。
为了吸引吃货少数商家铤而走险
把罂粟壳当做秘密武器……
那罂粟壳到底是啥?对人体的损害真的那么大?一起来看看罂粟壳里的成分蒂巴因,又名:二甲基啡,可令人成瘾。
有研究结果表明,长期食用添加了罂粟壳的食品,会出现发冷、出虚汗、乏力、面黄肌瘦等症状;严重时,可能对神经系统、消化系统造成损害,甚至会出现内分泌失调等症状,最终上瘾,具有潜在的吸食毒品的倾向。
事实上,国家法律对罂粟壳管理使用有明确规定,禁止非法供应、运输、使用。国家于2008年颁布的《食品中可能违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质和易滥用的食品添加剂名单》中,就列有罂粟壳,并标注了可能添加的主要食品类别:火锅、火锅底料及小吃类,另外还有可能用于卤味制品,甚至是饮料等。
在食品中添加罂粟壳或罂粟粉,违反食品安全法第三十四条第一项规定,按照规定,涉嫌构成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对于违法添加罂粟壳的行为,食品安全监管部门一直都是重拳打击,毫不留情。
监管部门加强了打击力度小伙伴也要跟上脚步学会识别罂粟壳就是第一步!
从外观上识别:罂粟壳外观为枣核形,如鸽子蛋大小,一头尖,另一头呈6-14瓣冠状物。其壳体上往往有人为切割的多道刀痕。
初次食用加了罂粟壳的食物后,一般有心跳加快、脸微红、口感舒服,吃后不易入睡等感觉。
食用者实际体感除了会因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外,与食物中实际非法加入的罂粟壳含量也有很大关系……但总体来说,吃了之后的感觉可以归结为一句,那就是 欲罢不能,不吃就难受!
如果一不小心中了招吃了加料的食物也别慌!记住这几招——一
多喝水,这能加快有毒物质的排出。
多吃蔬菜水果,蔬菜、水果中的纤维物质也可以降低对有毒物质的吸收。情况严重的,可别憋在家自己琢磨了,快找医生求助吧!另外提醒大家:如果怀疑食物中添加了罂粟壳,需留下不少于50ml的汤料(最好取下层含油少的汤)送到当地的毒品检测机构或公安局的刑事技术化验室进行成分分析!
一旦发现餐饮服务单位涉嫌在食品中添加罂粟壳、罂粟粉等非食品原料的,可向市场监督管理部门投诉举报。
16岁小伙治牙要花10万!医生说:他这个习惯太害人!
每天一瓶可乐,牙齿全烂了!8月12日,西安交大口腔医院口腔科主治医师亓坤(@西安牙医亓)在微博分享了一个病例,并发微博称:
“碳酸饮料害死牙啊!16岁小伙子,每天一瓶可乐。现在大门牙只剩1/3,下面一颗好牙都没了,双侧的后牙都烂的只剩残根了。后牙一点垂直距离都没有,种牙都没法种。正畸也是非常极其的困难。这口牙外科、牙体、正畸、种植、修复全都要参与,做下来要十万左右了。珍爱牙齿,远离碳酸饮料!”
这种情况被称为“可乐牙”,即常喝碳酸饮料导致牙齿患上了“酸蚀症”。
武汉大学口腔医院牙体牙髓一科主任孟柳燕教授介绍,牙齿长时间泡在饮料里,牙面与酸性物质直接接触时间会增加,牙齿会被慢慢“溶解”,这种现象在医学领域称为酸蚀症,就是牙齿长期接触酸性物质,造成牙齿硬组织溶解丧失。①
长期大量喝碳酸饮料危害多! 1. 可导致骨质疏松 大部分碳酸型饮料都含有磷酸,体内磷酸会潜移默化地影响骨骼,常喝碳酸型饮料骨骼健康就会受到严重威胁。大量磷酸的摄入会影响钙元素的吸收,引起钙元素和磷元素比例失调。
缺钙,无疑意味着骨骼发育缓慢、骨质疏松。 有资料显示,经常大量喝碳酸饮料的青少年发生骨折的危险是其他青少年的3倍②。研究表明,长期大量饮用碳酸饮料,特别是奶制品又摄入不足,很容易引发骨质疏松症。
2. 造成免疫力下降 为了便于保存,更好地保持诱人的口感,现在的饮料是离不开食品添加剂的。尽管很多标签上并没有标注所含添加剂的名称,但检验结果表明它的存在是不争的事实。 目前饮料中添加碳酸、乳酸、柠檬酸等酸性物质较多,且近些年来人们摄入的肉、鱼、禽等动物性食物比重越来越大,许多人的血液长期处于酸性状态,不利于血液循环,人体很容易疲劳,免疫力会大幅下降,各种致病的微生物乘虚而入,容易感染各种疾病。
3. 造成肠胃功能紊乱 碳酸有杀菌的作用,但碳酸杀菌无识别性。当我们摄入大量碳酸型饮料时,胃中一些促进消化的益菌也会被杀死,从而引发胃胀和食欲不振。 通过调查发现,过多饮用碳酸饮料会导致睡眠时出现胃痛,因为碳酸饮料中含有较多的酸性物质,会导致胃中酸度增加,进而产生不良的刺激作用,甚至会损害胃黏膜;而释放出的二氧化碳很容易引起腹胀,造成肠胃功能紊乱。
4. 导致肥胖 碳酸饮料可以帮助你解渴,同时碳酸饮料还可提供碳水化合物,提供应日常活动所需的能量。 据了解,1罐375ml的罐装可乐所含的热量约为147卡路里,相当于正常人一天所需热量的1/8左右。这些能量储存在身体的糖类之中,通过转化生成脂肪,导致肥胖。③
那么问题来了,碳酸饮料还能不能喝?
武汉大学口腔医院牙体牙髓一科主任孟柳燕建议:
1.尽量多饮用白开水;
2.若饮用碳酸类饮料最好用吸管,喝完后用清水漱口,半小时后再刷牙;
3. 最好使用含氟牙膏,提高牙齿抵御酸蚀的能力。①
同时也要注意酸性药物的使用,如补铁药、口嚼维生素C、口嚼型阿司匹林和患胃酸缺乏症的患者用的替代性盐酸等的长期服用,均可造成酸蚀症。需要遵医嘱用药。
常德人注意了!几天前,湖南有人被骗走327万!警方紧急预警!
10月8日长沙市反电诈中心发布紧急预警称国庆长假期间长沙警方连续接到虚假投资平台诈骗警情市民要注意加强警惕
10月5日下午5时芙蓉区居民林某某报警称自己投资数字货币被骗320多万元
民警询问得知:
今年8月初,林某某被一微信好友拉进了一个名为“松霖阁私募战队群”的微信群,群内每天有“老师”授课讲述数字货币投资的相关知识,并声称数字货币投资利润高、回报快。微信群里,每天还有很多人晒盈利截图。林某某经不住诱惑,决定尝试参与货币投资,并添加了“吴延松老师”及“陈媛媛助理”的微信。“陈媛媛”给林某某发送了一个网址链接,林某某点击该链接下载了一个名为“AOC”的APP,并注册了账户。
8月31日,林某某向对方提供的银行账号转账2万元,当天晚上APP上显示林某某获利800元。于是林某某对该平台可以赚钱之事深信不疑,9月23日,林某某分25次向对方提供的13个不同的银行账号转账共计327.39万余元。直至9月26日,林某某发现APP上显示其购买的数字货币暴跌80%,10月2日,该APP无法登录,“老师”和“助理”微信号已被封号,无法联系,林某某才怀疑自己被骗并报警。目前,警方正在对此进行调查。
长沙市反电诈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10月1日至10月6日长沙警方已接到22起虚假投资平台诈骗警情造成损失800余万元
警方提醒
1.市民理财投资一定要选择合法正规的平台和机构,可以在证监会、期货业协会网站了解其资质或实地查看情况。
2.大家不要轻易相信QQ、微信群里所谓的“老师”“专家”“精英”,更不要在一些来历不明的网络平台和APP上投资,这大多都是骗子搭建的虚假平台,可以随意修改数据。
3.大家切勿盲目加入未经核实的投资理财群,这有可能是预设好的骗局,群里可能除了“入局者”以外,全部都是骗子,会让其不知不觉落入圈套。
4.另外,炒数字货币在我国是不被法律保护的行为,请勿参与,谨防上当受骗。
好了,今天的节目到这里就结束了,感谢收听,下期见!
来源:安乡电台
编辑:罗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