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靠脚力,走街串巷。任职十多年,王红玲一直将办公室设在大街小巷,设在群众的家门口,听民情、访民意,让西门口社区从弱到强,从强到优,步入了全县、全市的先进行列。
王红玲与居民交流
【现场同期】说明好多事还是要征求你们大家的意见,当时我们拿起这个巷道也没有(办法),那里几户人家也不知道怎么修。
王红玲正在和群众聊的巷道名为天乐巷。天乐巷下水道始建于60年代,设施严重老化,多次维修都不能解决根本问题。今年,下水道已完全堵塞,近50户居民家中无法用水,唯一狭窄的通道也被水淹没,严重影响了居民的生产生活。居住在天乐巷的居民车德军现在说起当时的环境还直皱眉头。
【同期】西门口社区天乐巷居民 车德军:以前开不了门,一开门就很臭,我往(前面)开的门,侧面开不了门就关着的,不住这里不知道,住这里一开门就特别臭。
王红玲在走访中得知此事后,立即组织召开天乐巷党员大会,向党员寻求解决办法,并号召他们捐款捐资,解决天乐巷难题。200元、300元、500元……党员干部带头后,群众纷纷跟上,用筹集的资金,完成了天乐巷下水道的清淤、改道工作。
【同期】西门口社区天乐巷居民 车德军:把下水道改了,让它没有臭味了,卫生了,现在环境好很多了,比以前要强百倍。
王红玲回访老旧小区改造后情况
加强老城区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老城区城市功能,这既是一项提升城市形象的重大举措,也是事关居民福祉的民生工程,更是老城区居民对美好生活的共同期盼。家住经堂弯巷的居民们,就曾因为棚改项目叫停而产生了负面情绪。
【同期】西门口社区经堂弯巷居民 段卫和:评估也搞了、测绘也搞了、号也编了,好多居民认为会拆迁,会落实(棚改)政策。去年,突然叫停了,停了以后群众就有很大的情绪。
项目叫停后,王红玲立即组织社区“两委”干部兵分两路,一路跟着她,不分日夜,挨家挨户做群众思想工作;另一路则向上向外争取政策支持,完善老城区城市功能,解决经堂弯巷灯不亮、路不平、水量不大的问题。
【同期】西门口社区经堂弯巷居民 段卫和:现在已经改造出来效果了,群众非常满意。(现在)绿化成荫,道路四通八达,下水道全线贯通,环境方面也有了一个大幅度的提升,群众出行非常方便。
十年来,王红玲与总支一班人出色地完成了人口和计划生育、民政、劳保、城管创建及棚户区改造等各项工作。同时,一方面抢抓机遇,一方面动用各种人脉资源,向上向外筹资近200多万元,硬化巷道2600米,疏通下水道4500米,开展社区用电秩序整顿,拆除违章建筑102栋,彻底改变了老城区部分居民坐水牢、住危房的问题。在做好各项具体工作的前提下,王红玲还组建了社区老年合唱团、社区乒乓球队、社区文艺小分队,丰富群众生活。
【同期】西门口社区党总支书记 王红玲:我是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社区党总支书记,是党的政策最基层的落脚者。我每天都工作和生活在居民群众身边,我的一言一行都直接影响和带动着居民群众,所以我时刻以一名共产党员的身份严格要求自己,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自己的工作态度、奉献精神,来影响、感召、带动身边的群众。
西门口社区服务中心
在王红玲的带领下,西门口社区先后被评为2008年度常德市学习型社区、2009年度常德市学习型社区、2009年度常德市平安社区、2012年度常德市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2012年度常德市社区建设先进单位,并年年被评为目标管理红旗单位。
来源:安乡县融媒体中心
作者:曾健 彭 云
编辑:安乡新闻采访部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