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生活小管家0818
2021-08-18 09:35:03 字号:

奥运会上保温杯火了!喝热水到底有什么“神秘力量”?

在刚刚闭幕的东京奥运会上,“保温杯”火了!

   当看到侯志慧、陈梦、马龙……掏出保温杯的瞬间,网友说:“我就知道金牌稳了!” 这虽然是开玩笑式地夸赞,但也反映出大家心中对保温杯和喝热水的认同,认为热水具有“神秘力量”,效用俱佳。 

为什么更爱喝热水?

   外出带个保温杯,随时能喝到热水,这是很多人的习惯。去餐厅要杯开水,结果端上来一杯凉柠檬水——去过国外的人或许都经历过这种“喝不到热水”的痛苦。 一些外国人甚至给中国人贴上了“喝热水”的标签,认为这是中国人特有的习惯。其实,喝不喝热水,这个问题既有历史原因,又和饮食习惯、生活习惯等息息相关。 西方饮食主要以牛羊肉为主,加上培根、奶酪、黄油,每天还要喝牛奶,产生的热量很大。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中医内科副主任医师朱欣佚2016年在健康时报刊文表示,外国人喜欢喝凉水,是因为平时吃得比较油腻,身体需要“灭火”。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吃完辛辣刺激的东西,就想喝一杯凉水。 中国人自古就有“不喝生水”的说法,提倡“温水养生”,朱欣佚表示,这和咱们国人的体质和生活习惯有关系。在中国人饮食中,淀粉类吃得多一点,体质相对偏寒,所以更愿意喝热水。

喝热水有4个好处

我们常常喜欢对别人说“多喝热水”,虽然这话已经说得太多了,好像在敷衍,但确实是有一定道理的。但要注意,喝热水通常是指喝“温热的水”,而不是过烫的水。 

1.帮助缓解感冒症状

上海同济医院营养科谢宇童、吴萍2019年在健康时报刊文表示,多喝热水使尿量增加,加快代谢废物的排出,增加汗液的蒸发,有利于缓解发热症状;补充因呕吐、腹泻、发热而造成的水分消耗,利于身体恢复;保持口腔、鼻黏膜的湿润,缓解感冒带来的不适症状。

2.帮助减轻肠胃负担

农业农村部食物与营养发展研究所卢士军博士2017年在健康时报刊文表示,晨起喝杯温开水,能帮肠胃道“减负”。而且,温开水能帮助缓解便秘。

3.帮助促进血液循环

卢士军博士表示,温水还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晨起喝杯温开水,有助降低脑血栓、心梗的发病风险。因此,清晨起床后,记得喝1杯(200~400毫升)温开水,以35℃~40℃为宜。

 4. 帮助女性缓解痛经

湖南中医药大学一附院妇产科主任医师雷磊2017年在健康时报刊文表示,多喝热水可以缓解经期的腹部胀痛,也可在腹部放个热水袋进行热敷,一次数分钟。

喝热水记住这2点

1.喝水以温热为佳 虽说是喝热水,但水温还是要适宜,不宜过凉或过烫。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研究员何丽2017年接受健康时报采访时表示,喝太烫的热水易刺激食管,经常喝温度过高的水要警惕食管癌的发生。人的舌头十分敏感,当舌头感觉水温比较烫的时候,最好不要立刻饮用,可等水凉一凉再喝。喝温度接近体温的水,不但利于吸收,还能更快止渴。

2. 喝水要小口慢饮 何丽表示,喝水太急会增加心脏负荷,也容易把大量空气一起吞咽下去,引起打嗝或腹胀。饮水要少量多次,每次不超过200毫升为宜。其次是要小口慢饮,徐徐咽下。

【热点】普通人群究竟要不要注射加强针?专家解读来了

7月下旬以来,我国多地出现散发疫情。目前正值暑期,人员外出流动增多,各地要时刻紧绷疫情防控这根弦。研究表明,接种疫苗依然是目前最有效的新冠病毒预防手段,已经完成新冠疫苗注射的人群仍需做好个人的日常防护。

那么,在此基础上,我们个人是否还有必要进行加强针的注射,来进一步提升自身对德尔塔变异毒株的免疫力呢?中国疾控中心的专家对此进行了解答。

接种疫苗一年内,普通人群无需注射加强针

中国疾控中心研究员邵一鸣表示,目前看来,所有的疫苗在接种之后,抗体水平都会随着时间慢慢下降。但是接种者的免疫记忆仍然存在,所以一旦病毒感染了,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刺激起很强的记忆反应,抗体会大幅度上升。加强免疫,各国都在进行研究,现在还没有足够的证据显示,需要对全人群都进行第三剂的疫苗接种。

初步观察,已完成免疫接种一年以内的普通人群,是暂时没有必要进行加强针接种的。但是对完成免疫超过6个月—12个月,并且免疫功能较弱的老年人和有基础性疾病的患者,以及因工作需要去高风险地区工作的人员、在国内从事高暴露风险职业的人群,是否有必要开展加强针,以及什么时间开展加强针的接种,我国正在进行研究。

不同技术路线的新冠疫苗不能混打

目前全国各地都能接种到不同技术路线的新冠疫苗。有人会关心,不同技术路线的疫苗是否可以混合接种?另外,同一种技术路线的不同厂家的疫苗是否可以混打?

中国疾控中心免疫规划首席专家王华庆表示,目前我们国家在疫苗接种的过程中,不同技术路线的疫苗是不能进行替换的,也就是说,首针接种了两针次的灭活疫苗,后续就要用灭活疫苗来完成。如果首针接种了三针次的重组新冠病毒疫苗(CHO细胞),后续的第二针、第三针,也只能用重组新冠病毒疫苗(CHO细胞)来完成。

假如存在特殊情况,导致无法用同一个企业的同一个品种的疫苗来完成接种,那么后续可以用不同厂家生产的相同技术路线的疫苗来完成后续的接种。接种疫苗之后,戴口罩、保证社交距离和勤洗手等个人的防护措施也千万不能忘记。

注意!这些室外场所也要戴口罩!

针对当前疫情防控形势和人群流行特征,为进一步指导公众和重点职业人群科学规范佩戴口罩,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对《公众科学戴口罩指引(修订版)》进行了修订,形成了《公众和重点职业人群戴口罩指引(2021年8月版)》,新的戴口罩指引都有哪些变化呢?

普通公众:在人员密集的露天广场、剧场和公园等室外场所时,需要佩戴口罩

对普通公众来说,除了在密闭场所需要戴口罩外,当处于人员密集的露天广场、剧场和公园等室外场所时,也需要佩戴口罩。另外,建议公众家里日常备用一些高级别口罩,当家人出现了鼻咽不适、咳嗽、打喷嚏和发热等症状,到医院就诊的时候,佩戴更高级别的口罩,保护自己,保护他人,全面防范传播风险。

重点职业人群:主要涉及境外输入和污染传播高风险岗位、医疗机构工作人员和公共场所服务人员

新版戴口罩指引中,重点职业人群主要涉及境外输入和污染传播高风险岗位、医疗机构工作人员和公共场所服务人员等三类人群。

第一类是境外输入和污染传播高风险岗位人员,特别强调境外冷链食品、交通运输相关的海关工作人员和保洁员、搬运员、司机等岗位强化防护,工作期间全程佩戴颗粒物防护口罩,防范经物、经环境、经人的传播风险。

第二类是医疗机构工作人员,除医务人员、直接接触病人或感染者岗位工作人员重点防护以外,接触潜在污染物的人员,比如保洁员、护工、水暖工、化验室工作人员等佩戴颗粒物防护口罩,医院其他工作人员,比如保安、导医等佩戴医用外科口罩或更高防护级别口罩。

第三类是公共场所服务人员,比如乘务员、警察、快递员等,以前要求佩戴一次性医用口罩,这次修订进行了提级强化,要求工作期间佩戴医用外科口罩或更高防护级别口罩。

公众日常佩戴口罩有什么注意事项?

口罩的正确使用、储存和清洁是保持其有效性的关键。公众日常要注意以下事项:一是正确佩戴口罩,确保口罩盖住口鼻和下巴,鼻夹要压实;二是口罩出现脏污、变形、损坏、异味时需及时更换,每个口罩累计佩戴时间不超过8小时;三是在跨地区公共交通工具上,或医院等环境使用过的口罩不建议重复使用;四是需重复使用的口罩在不使用时宜悬挂于清洁、干燥、通风处;五是戴口罩期间如出现憋闷、气短等不适,应立即前往空旷通风处摘除口罩;六是外出要携带备用口罩,存放在原包装袋或干净的存放袋中,避免挤压变形,废弃口罩归为其他垃圾处理。

感谢收听,下期见!


来源:电台节目

编辑:罗洋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