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诈骗】警惕!警惕!尤其是女性……
作为首个能预防宫颈癌的疫苗,HPV疫苗引入内地后一直广受关注,虽然HPV九价疫苗已经能在,国内多地预约接种,然而疫苗数量紧俏,约号还要拼手气看人品,这时候有个人和你说,他可以帮忙约到HPV疫苗,你会相信吗?近日萧山的李女士(化姓)就信了对方。
23岁姑娘网上搜到HPV疫苗...17400元没了
8月10日,萧山的李女士(23岁)在网上搜索“预约HPV疫苗”,看到一则广告写着“可以帮助预约疫苗”,李女士便联系了对方。
聊天过程中,对方称“5800元保证打上疫苗,没有预约上不收取任何费用”,李女士信以为真,向对方提供了自己的个人信息。后收到一条短信称李女士在杭州滨江区某社区预约疫苗成功。
于是对方要求李女士先付款,转账5800元到指定银行卡。李女士照做后,对方又以“转账超时,需要重新缴纳”、“流水不足”、“账户冻结”等理由多次要求李女士继续缴费,最终李女士发现被骗,向警方报警,损失17400元。
作案对象以女性为主专打信息不对称这个点!
此类案件的作案对象以女性为主,骗子正是利用疫苗的稀缺性以及信息不对称进行诈骗。
1、骗子通过网络平台,发布“代抢”、“代预约”九价HPV疫苗的虚假消息,等待受害人主动联系。
2、骗子作出“包预约、不打包退”等虚假承诺或出示相关接种九价疫苗手续后骗取受害人信任,获取受害人手机号、身份证等个人信息,发送预约成功的虚假短信。
3、再以“手续费”、“转账超时”、“流水不足”等理由,要求受害人继续缴纳费用。收到钱款后,又利用疫苗的预约特性,不断拖延接种时间,继续蒙骗受害人,最后将受害人拉黑。
警方提醒网络上的代抢疫苗广告不要信!
1、预约疫苗一定要找官方正规渠道,切记不要盲目相信个人中介。接种疫苗要到正规的医疗机构进行接种,更不要贪图便宜购买“特价疫苗”。
2、不要随意透露自己的个人信息,收到短信不代表真的预约成功,可以通过拨打社区卫生院、医院电话核实。
3、收到短信便直接让私下交易的千万要提高警惕,基本都是诈骗!
4、如不幸被骗,应立即收集证据,并拨打全国统一反诈热线96110止损。
提高警惕,不要盲目轻信他人。认准官方渠道!
警惕!警惕!警惕!
“跳跳糖”“保健品”“可乐”新型毒品变化多端,让人防不胜防,近日,山东烟台海关,就破获了一起,新型毒品伪报为“保健品”的案件。
伪装成“保健品”,新型毒品被海关查获
今年7月1日起,我国新列管了一批包括依替唑仑等,在内的第三代新型毒品,几天前,山东烟台就查获了,这类毒品510片,这批药品入境时被伪报为“保健品”,海关对入境邮件进行现场监管查验时,发现其CT机检图像异常,显示邮包内装了很多整体排列的,颗粒状的物体,随后海关人员检查发现,包裹里没有保健品,反而有很多剥除外包装的药品,经清点,邮包内共有,依替唑仑390片、三唑仑120片,这些都是国家管制的精神药品,长期服用可产生依赖性,相比于传统毒品和合成毒品,这些新精神活性物质,又被称为第三代毒品,具有相似或更强的,兴奋、致幻及麻醉等效果,对身体的危害性也更大,目前,海关已暂扣这批新型毒品,并将依法进行下一步处理
除了“保健品”外,如今的许多新型毒品,还添加了零食、饮料等“高级伪装”,看着挺可爱的软糖,竟是毒品!
普通糖果?小零食?其实这是一种含四氢大麻酚的“毒品软糖”,今年2月,厦门海关联合地方公安,破获一起寄递渠道,涉嫌走私毒品案,查获含大麻成分的“软糖”509克。
该进境包裹一开始被,申报为“生活用品”,系犯罪嫌疑人陈某某,通过网络从境外购买,企图通过邮寄方式走私入境,海关提醒:四氢大麻酚是大麻中的,主要精神活性物质,具有成瘾性,一旦食用相当于吸毒,携带或邮寄含有该物质的食品,均属违法行为奶茶、可乐等饮料,也可能是毒品。
看着跟平时喝的奶茶,似乎没什么两样,但它是由新型毒品“奶茶粉”冲泡而成,其主要成分是氯胺酮和摇头丸。
“可乐”看上去十分精致好看,却无比危险,它跟平时喝的可乐完全不一样,其主要成分是,氯胺酮、K粉、冰毒等,吸食微量就会致人产生幻觉。
这款“跳跳糖”是一种冲食的毒品,跟各种饮料混合后,口味都不会发生变化,迷惑性极强,但饮用后大脑会持续亢奋,两到三天都不会感到疲惫,对人体的伤害极大。
陌生人给的饮料别喝,警惕“迷奸水”“听话水”!
所谓的“迷奸水”“失忆水”“听话水”等,都是以第三代毒品为主原料制成,其可以混合在饮料中,极具迷惑性,这些毒品服用后,会使人昏睡、昏迷,因此常被用于犯罪,嫌疑人通常将药品与酒混合,受害者服用后会昏迷、失去意识,随后往往成为嫌疑人性侵对象,也在此提醒大家,千万不要轻易饮用,陌生人提供的饮料。
紧急提醒!手持身份证拍过照片的注意了!
近年来,随着跨境电商业务的火爆,很多人喜欢在境外购物平台买卖商品,这些网站注册程序复杂,需要提供大量个人信息,于是一张小小的个人手持身份证照,竟被不法分子从几毛钱“炒”成几百、上千元,卖给了大批注册用户。
浙江省温州市瓯海警方就从一起大学生手持照泄露案入手,先后辗转福建、浙江、湖南、山东、河南等省市,抓获11名犯罪嫌疑人,截获手持照110余万条,摧毁了一条网络非法买卖个人手持证件照的黑色产业链。
兼职大学生手持照泄露,牵出黑色产业链条
瓯海公安民警在网络巡查中发现温州女孩小李的手持证件照流入不法分子手中,被用于注册境外某购物网站账号。
原来,当时小李兼职时,中介称只要下载注册某金融类APP,就能获得50元报酬。但要求她拿着自己的身份证和当天报纸拍几张照片。
警方随即锁定泄露信息的源头福建南安,将犯罪嫌疑人林某凤(女,28岁,福建南安人)、林某军(女,26岁,福建南安人)抓获,现场在作案电脑中查扣2万多张公民手持身份证照片。两人交代是通过出售境外购物平台账号获利。
这些账号分为个人和企业。如果注册个人账号,要集齐“四件套”,即个人“手持报纸照”、“手持白纸照”和“手持身份证正、反面照”;如果注册企业账号,则要在“四件套”基础上,再加一张工商营业执照。
2016年以来,两人从“上家”马某和尤某处购买了大批公民手持身份证照,又委托赵某PS伪造假冒工商营业执照。
一套成本80到100元的手持照,被注册成境外购物网站账号后,就能卖出五六百元,而企业账号最高可以卖到1200元。
从收集公民手持身份证照片、制作假冒工商营业执照,到网络出售注册账号,一条完整的非法买卖个人信息黑灰产业链条逐渐浮出水面。
警方摧毁特大“手持照”交易网站
两个月内,在浙江、山东、福建等地相继抓获犯罪嫌疑人李某(男,19岁,湖北来凤人)、张某(男,28岁,山东滕州人)、赵某会(男,28岁,安徽宿州人)、方某(女,27岁,四川渠县人)等四人,并截获未出售的公民手持身份证照、假冒工商营业执照和已注册的境外购物平台账号共98万余条。
据李某交代,他是一次偶然机会,在网络上花8毛钱买到了一张他人手持身份证照片。发现“商机”后,就做起了倒卖他人手持照的“生意”。
他以每条几分钱到几毛钱购买海量手持照,再以80到100元卖给林某等“注册商”。侦查中,警方还发现李某等人不仅相互买卖个人信息,且均有从某个网站购买大批手持照的记录。该网站注册用户达2万余人,线上交易活动频繁。
警方突袭湖南省永州市,将网站运营人阳某(男,29岁,湖南永州人)、祝某(男,24岁,湖北郧西人)、蒋某(男,29岁,湖南东安人)一举抓获,查获该网站出售的手持照10余万条。目前,该团伙11名成员悉数落网,专案组共截获手持照110余万条。
犯罪嫌疑人供述,他们的手持照一般来源于两类途径:一类是“黑中介”以招工、注册第三方平台信息等名义套取或收买的兼职者信息,另一类是非正规金融网站泄露出的用户信息。
获得海量手持照后,不法分子将它们卖给了不同“下家”,除用于注册境外购物网站外,还有大量个人照片流入了诈骗团伙。
警方提醒:
诈骗分子一旦将这些照片和其他个人信息进行“数据碰撞”,就能针对单个目标受害者“量身打造”诈骗方案,导致受害人被骗几率大大增加。
特别是“假冒公检法诈骗”的套路,犯罪分子往往会用受害人照片和信息伪造出的“通缉令”轻易取信受害者,成功诈骗钱财。
一定要提高防范意识注册各类网站、社交平台时务必保护好个人隐私更不要为了一点利益将自己的各类证件交由他人使用。
感谢收听,下期见!
来源:电台节目
编辑:罗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