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收过后,大量的秸秆如何及时、高效地运出田间,是许多农村面临的共同难题。在安乡县安丰乡,一套组织严密、运转高效的秸秆清运模式,成功打通了从分散田块到集中堆场的“最后一公里”,让秸秆处理不再“卡壳”。
走进安丰乡秸秆临时堆放点,机械正在有序作业。抓机挥舞着长长的机械臂,将地面上成捆的芝麻、黄豆等农作物秸秆稳稳抓起,投入圆盘破碎机,把秸秆破碎成初级破碎料。接下来,这些碎料将被送往生物质电厂。
【同期】常德市汉农农业秸秆有限公司负责人 高洪:我们这是一台破碎机专门处理秸秆的,每天大概要处理(秸秆)100多吨,发往各个周边的电厂。
为高效将零散农田里的秸秆收储到这个秸秆临时堆放点,安丰乡实行“一大拖两小”的清运模式,即两台三轮车将小路及机耕道的秸秆转移至主干道,再由一台拖拉机将乡村主干道秸秆转运至秸秆临时堆放点。同时,乡里还将公益性岗位人员纳入清运队伍,增强人力,并对木质秸秆进行捆扎处理,提升运量、减少遗洒。秸秆被集中清运至临时堆场后,由合作企业进行专业处理,为后续的资源化利用做好充分准备。
【同期】安乡县安丰乡党委委员 彭煜坤:我们乡和该秸秆收储主体建立合作关系,我们乡里选定两个临时堆场,各村将秸秆托运至两个临时堆场,到达一定量后,(我们)通知该主体前来粉碎清运。
安丰乡通过精细化的组织与专业化的协作,构建起一条从田间地头到临时堆场的“秸秆清运快速通道”,有效解决了秸秆“离田难”的问题,为后续的资源化利用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供了有力支撑。
来源:安乡县融媒体中心
作者:刘 海波 彭琼子
编辑:刘海波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